北京,2025年5月——初夏的阳光洒在国家会议中心的击剑赛道上,16岁的李雨涵摘下头盔,汗水顺着她的发梢滴落,在她身后,第十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总决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条剑道上,她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青奥会预备选手,而这项赛事,也走过了它的第一个十年。
2016年5月,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奥体中心揭开帷幕,当时只有来自12个城市的300余名选手参赛,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了近20倍,赛事创始人张健回忆起最初的日子仍感慨万千:“当时很多人质疑,俱乐部联赛能有多少人参加?但我们相信,击剑这项运动在中国有着巨大潜力。”
十年间,联赛走过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二十多个城市,举办了超过百场分站赛,参赛人数从最初的300余人增加到去年的6000余人,增长幅度惊人,更令人欣喜的是,参与人群从最初的一二线城市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吸引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选手。
22岁的杨明哲现在已是清华大学击剑队队长,而十年前他第一次握剑正是在首届联赛的体验区。“那是我12岁生日那天,父母带我去观摩比赛,在体验区,我第一次拿起花剑,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杨明哲说他已经参加了八届联赛,从最初的首轮出局到去年的花剑青年组亚军,联赛见证了他的成长。
像杨明哲这样的故事在联赛中不胜枚举,据统计,十年来有超过3万名青少年通过这项赛事接触并爱上了击剑运动,其中近200人入选了各省市专业队,37人进入了国家队青训体系。
联赛赛事总监王琳告诉记者,十年间联赛经历了三次重大升级,2018年引入了国际级裁判团队和电子裁判系统;2021年实现了全程网络直播,单站比赛观看量最高达到800万人次;2023年开始邀请海外选手参赛,成为亚洲最大的击剑俱乐部赛事。
“我们不仅注重比赛的专业性,更重视对年轻选手的培养。”王琳说,“每站比赛我们都设置技术讲座和明星选手互动环节,让青少年不仅会比赛,更懂击剑文化。”
今年的十周年总决赛特别设置了“冠军讲堂”,邀请雷声、孙一文等奥运冠军与年轻选手面对面交流,14岁的重剑选手刘子豪在参加活动后兴奋地说:“孙一文姐姐告诉我,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时紧张得睡不着觉,这让我知道,奥运冠军也是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一步步走过来的。”
联赛的影响远不止于赛场,北京锐剑击剑俱乐部创始人吴伟注意到,十年来击剑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初来学击剑的多是为了升学加分,现在绝大多数是真正热爱这项运动,联赛的持续举办让更多人了解了击剑的文化内涵。”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李静的研究团队对参加联赛的青少年进行了五年跟踪研究,发现长期参与击剑运动的青少年在专注力、决策能力和抗压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同龄人。“击剑被称为‘物理象棋’,需要瞬间的判断和长期的策略思考,这对青少年认知发展非常有益。”
联赛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击剑产业链的增长,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过去十年国内击剑俱乐部数量从不足百家发展到超过800家,相关装备年销售额从3000万元增长到15亿元。
宁波一家击剑装备企业的负责人陈志强告诉记者:“十年前我们主要依赖进口装备,现在国内品牌已经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联赛的定期举办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需求和技术改进的窗口。”
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联赛正在规划下一个十年,张健透露,2026年联赛将推出数字化平台,通过VR技术为偏远地区的青少年提供虚拟参赛机会,同时建立选手成长数据库,为人才选拔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还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进入更多校园。”张健说,“下一个十年,我们希望联赛不仅能培养更多优秀选手,更能让击剑运动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夕阳西下,今天的比赛暂告一段落,李雨涵仔细地擦拭着自己的佩剑,准备明天的比赛,这把剑陪伴她走过了五届联赛,从儿童组到青年组,剑身上细小的划痕记录着她的成长历程。
“明年的联赛我就要超龄了,”她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舍,“但我会以志愿者的身份回来,帮助那些像我一样从这里开始追梦的孩子。”
剑道两旁,新一批小选手正在热身,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十年前那些先驱者们同样的光芒,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第二个十年,正在这些年轻的身影中徐徐展开。